中耳炎俗称为烂耳朵,是一种鼓室粘膜炎症。当人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的毒素增强时,病菌进入鼓室就会产生炎症,临床多表现为发热、大便秘结、口苦、恶寒、耳内疼痛、听力减退等。急性期中耳炎如若没有得到彻底治疗的话,将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着患者体质影响、气候的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有脓液流出,时多时少,该症状可迁延多年。
中耳炎是一种累及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等中耳全部或局部结构的炎性病变,多发于儿童。一般可分为非化脓性中耳炎及化脓性中耳炎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与慢性之分,其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为儿童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不仅发病率很高,而且极易复发,治疗后的并发症以及后遗症也很多。
中耳炎也称“耳脓”、“耳疳”,多见于儿童,临床多表现为耳区胀痛、听力下降,而且常伴有头痛、发烧、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症状,当鼓膜穿孔后,可见耳中有脓液流出,此时肿胀症状反而会有所减轻。很多家长对耳内流脓液的现象大惑不解,误以为是水灌到耳中所致的,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准确。掏挖耳朵损伤外耳道粘膜也可能导致中耳炎的发生。
中耳炎其实就是指中耳发炎,是一种常发生于8岁以下儿童的常见病。由于咽鼓管发育不完全,相比比成人要更短、直、平,所以也更易感染中耳炎。临床数据显示,八成左右的小儿中耳炎都是因感冒而起的。感冒是小儿中耳炎发病的首要原因,所以想要预防中耳炎的发生那么就应注意预防感冒。特别是高烧不退者,更要考虑是否是感染了中耳炎。
中耳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耳部疾病,一般是指由普通感冒以及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有急性与慢性之分,当急性中耳炎没能及时治疗导致病情较重时,即可能诱发慢性中耳炎。在慢性中耳炎并发症出现之前,患者往往没有明显异常的感觉,一旦出现那么病情就已经较重了,有的患者甚至面临生命危险,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中耳炎俗称为烂耳朵,是发生中耳鼓室粘膜的炎症。中医将中耳炎称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邪气盛行所致。预防中耳炎在生活中应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让病菌进入到中耳内,从而引发中耳炎。其次注意不能随便进行鼻腔冲洗,也不要强力擤鼻,在擤鼻涕时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而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中耳炎症状不像感冒发烧一样很明显,一眼就能看出来。加上儿童是中耳炎的多发人群,而有的患者年龄太小,还不会明确表达“耳朵疼”,所以家长更不容易察觉。其实在平时如果宝宝突然变得爱哭烦躁,经常性地摸耳朵、挠耳朵、揪耳朵,而且对你的召唤反应越发迟钝,这时家长就应该考虑孩子是患上了中耳炎,尽早到耳鼻喉科进行相关检查。
中耳炎在及时的治疗和合理的护理下一般都是能治好的,所以一旦出现中耳炎类似症状后要尽早去看医生,并遵医瞩坚持治疗,万万不能自行服用消炎药给自己是留下隐患。因为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彻底的话,对于机体抵抗力低的婴幼儿期宝宝而言危害非常大,可以向附近器官不断扩展,诱发乳突炎甚至是颅内感染等严重后果。所以中耳炎一定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