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盘突出多见于20-40岁之间的青壮年,是指由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突出而刺激神经根及窦椎神经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临床主要表现有腰痛和下肢疼痛、麻木、酸胀、无力或感觉异常,甚至是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异常,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现如今人们由于学习和工作的需求坐的时间越来越长,而运动时间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过早地出现腰间盘突出,占总患者人数的四分之一。
腰间盘突出是因椎间盘老化后弹性降低,在某些因素下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被挤压出来,从而压迫刺激周围神经根血管,而出现痛麻等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往往会出现腰痛、腿痛,即坐骨神经、股神经痛或麻木等症状。以致很多人一旦感觉腰部疼痛就习惯性的会认为是患上了腰间盘突出。实际上,想要确诊是否患上腰间盘突出,还是要经过专业诊疗机构精密仪器进行检测,所以有不适症状出现应第一时间到医院进行检查。
腰间盘突出多发生在30~50岁间的男性群体中,此外,如工人、运动员、职业司机、需长时间伏案的工作人员以及工作中以站立为主等腰部受力较多的人群也易患腰间盘突出。腰间盘突出初期**症状为腰痛,这是很多患者共同的疾病特征,主要表现为腰部持续性钝痛、牵扯样的痛,一般在久坐、久站时发作,而在平卧时疼痛感会比较轻。
腰间盘突出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医学上描述腰间盘突出的名词有很多,如“椎间盘病”、“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膨出”、“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黑间盘”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医生描述腰间盘突出不同病理阶段的术语。患者常常由于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时而导致下肢疼痛或疼痛加重,走路过多后也会加重疼痛,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就要到医院骨科找专业医生进行诊治。
腰间盘突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患,主要症状为腰痛和下肢疼痛、麻木、酸胀、无力或感觉异常,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的异常。此外,早期腰间盘突出患者还会出现麻木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椎间盘受到较大的压迫所致,导致血流不足,出现缺血缺氧现象,在小腿或脚面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感觉先出现,随后也许会延伸到其他的部位。
腰间盘突出主要是因为20岁以后的椎间盘开始退化,水分丢失,纤维环韧带弹性逐渐减低本身椎间盘组织缺乏血液供应,加上负重大、外伤、积累性劳损等因素,导致的纤维环破裂。在腰间盘突出急性期患者应该静养,不宜运动。在病情稳定后可在坚持合适的方法、正确的姿势、循序渐进的原则上,针对腰部进行适当的康复体操运动,比较有代表性的体操有倒走法、飞燕法、仰卧架桥法、左右转腰法等。
腰间盘突出是现代常见疾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一直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很多腰间盘突出患者错误的认为只要长期使用围腰保护腰部就可以放心无忧了,甚至在使用围腰时会不顾及病情的搬抬重物。实际上围腰只是起到保护腰部的作用,让患者免受伤害的一种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腰间盘突出病情加重作用,并且还有一定的防寒效果,但这并不意味腰间盘突出患者就能万事大吉了。
腰间盘突出多因感受外邪、跌扑闪挫、或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属于中医学“痹证”、“痿证”的范畴。腰间盘突出患者在平时应注意腰部及下肢保暖,不可贪凉,否则会诱发或加重症状。避免过多过度的弯腰及扭转腰椎,不可长时间进行坐位工作。避免背持重物,减少腰椎的受力。对于急性期腰间盘突出患者应少活动,下地上厕所时可戴特制医用腰围,加强腰椎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