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瘫痪多由下肢静脉血栓引起,又称下肢静脉血栓,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以前这种病常见于产后、外伤、长期卧床等患者,且年龄较大,正常的青少年群体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由于青少年长时间上网、看电视等,使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下肢瘫痪是指神经系统受损导致感觉障碍使得身体下肢完全或部分丧失运动功能,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的一种疾病。下肢瘫痪的病因复杂,单瘫常见于大脑中动脉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狭窄、脑外伤等影响皮质运动区。偏瘫常见于脑动脉出血或闭塞、脑脓肿、脱髓鞘病以及脑胶质瘤等。交叉性瘫痪常见于脑干病变,常见于脑干血管病变、炎症、肿瘤、外伤等。
下肢瘫痪以残疾者在无辅助器具帮助下,对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进行评价计分。日常生活活动分为八项,即:端坐、站立、行走、穿衣、洗漱、进餐、入厕、写字。能实现一项算1分,实现困难算0.5分,不能实现的算0分,据此划分三个等级。重度(一级)指完全不能或基本上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0-4分)。中度(二级)指能够部分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5-6分)。轻度(三级)指基本上能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6.5-7.5分)。
下肢瘫痪是瘫痪类型之一,双下肢瘫痪称为截痪,绝大部是由颈膨大以下的脊髓损害引起。外伤、刃物刺伤呈棒伤等引起脊髓切断,脊髓出血或脊柱骨折使脊髓挫伤以及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血管病变、脊髓压迫性病变、变性疾病等均可出现截瘫。按截瘫病变部位分脑性截痪、脊髓性截瘫、周围神经性截瘫;按瘫痪时肌张力状态分弛缓性截瘫与痉挛性截瘫;按神经元损害的部位分上运动神经元截瘫与下运动神经元性截瘫。
下肢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瘫痪多见于一侧下肢,亦有双侧下肢或四肢受累,呈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肌张力松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感觉存在。脑脊液中细胞数增多,蛋白含量轻度增高。
下肢瘫痪患者因瘫痪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局部血管神经营养差,若压迫时间较长,容易发生压迫性溃疡——褥疮。故应注意变换体位,通常每2小时翻1次身,对被压红的部位轻轻按摩,也可用红花酒精按摩,以改善局部血循环。注意活动瘫痪肢体,包括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及坐起、站立、步行锻炼,可防肢体挛缩、畸形。
下肢瘫痪患者普遍要进行心理治疗,可针对心理不同阶段的改变制定心理治疗计划,可以进行个别和集体、家庭、行为等多种方法。此外还需改善全身各个关节活动和残存肌力增强训练,以及平衡协调动作和体位交换及转移动作,如卧位到坐位、翻身、从床到轮椅、从轮椅到马桶等移动动作。定做一些支具练习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备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这些工具来补偿功能的不足。
下肢瘫痪是指身体下肢完全或部分丧失运动功能的一种疾病。目前认为脑血管意外或者外伤导致的神经损伤引发的下肢瘫痪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