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根据病损程度不同,分为完全性瘫痪(0级)和不完全性瘫痪;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又分为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或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按肌张力的高低分为痉挛性瘫痪和松弛性瘫痪;按瘫痪的形式不同,又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交叉瘫等。
瘫痪是众多神经疾病中很常见的一种,瘫痪的种类也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瘫痪其引发的病因也有所不同。单瘫多见于大脑中动脉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狭窄、脑外伤、脑肿瘤等影响皮质运动区。偏瘫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支的豆纹动脉供应区出血或闭塞,脑肿瘤、脑脓肿、脱髓鞘病以及皮质下白质中的胶质瘤等影响内囊部位病变滁偏瘫外还可有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瘫痪是指肢体肌力的减退或丧失,根据瘫痪的性质可分四大类,即上运动神经元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和肌源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指自大脑皮层至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运动核前的一段损害。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指自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运动核至神经肌肉交接处的一段损害。新生儿运动并非由大脑皮质运动区控制,所以新生儿的运动皮质及锥体束当受损足以产生偏瘫时,出生后数月内肢体运动仍可相当完好,以后才出现中枢性偏瘫的表现。
瘫痪是指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临床上将瘫痪分为功能性瘫痪和器质性瘫痪两类。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症性瘫痪。器质性瘫痪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肌病瘫痪。尽管瘫痪的表现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瘫痪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所谓连带(联合)运动和病理反射,瘫痪肌肉不萎缩,电测验无变性反应。
瘫痪可能在大家的眼中就是卧床不起,四肢麻木,其实以上这些症状是瘫痪病情严重时的症状,而且还是表象的症状。受异常肌张力和原始反射消失不同情况影响,患者可出现多种肢体异常姿势,并因此影响其正常运动功能的发挥。体检中将患者分别置于俯卧位、仰卧位、直立位、以及由仰卧牵拉成坐位时,即可发现瘫痪肢体的异常姿势和非正常体位。
瘫痪患者可出现肌张力异常症状,因不同临床类型而异,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瘫痪肢体松软,但仍可引出腱反射,而手足徐动型表现为变异性肌张力不全。少数病人有面肌痉挛,也中有不自主手足徐动。此外还有运动系统异常表现,运动发育落后和瘫痪肢体主动运动减少,不能完成相同年龄正常小儿应有的运动发育进程,包括竖颈、坐、站立、独走等粗大运动,以及手指的精细动作。
瘫痪一直是医学界的重大难题所在,临床主要症状有运动障碍、姿势障碍、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视听觉障碍、生长发育障碍、牙齿发育障碍、口面功能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急性期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就应及早进行肌肉按摩,关节被动运动;急性期过后要鼓励病人自主活动,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可在患者手中放一块海绵团;肘关节应微屈;上肢肩关节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伸髋、伸膝关节;为防止足下垂,应使踝关节稍背屈;为防止下肢外旋,要在外侧部放沙袋或其它支撑物。在照顾瘫痪病人时,可以做一些肢体按摩、以及止疼活动的护理,这样可以预防长时间肢体不活动而导致肢体挛缩、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