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状主要包括疼痛、身高缩短、驼背、脆性骨折及呼吸受限等。其中疼痛是骨质疏松临床上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症状。多是因为骨转换高,骨吸收增加所致。在骨吸收过程中,骨小梁的破坏、消失,骨膜下皮质骨的破坏等均会引起全身性骨痛,以腰背痛最为多见。此外,骨折也会引起骨质疏松疼痛,即在受外力压迫或非外力性压迫脊椎压缩性骨折,扁平椎、楔椎和鱼椎样变形而引起的腰背痛。
骨质疏松初期通常没有明显可见的症状,即使出现了腰背部疼痛也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等病变所引起,因此常常直至出现骨折才会被重视。骨质疏松症状随着骨量的不断流失,脊椎会被压缩,使脊柱变短,让骨质疏松患者身高变得矮及脊柱前屈度增加,后凸病情若加重的话则会形成畸形,也就是驼背。
骨质疏松症状还有身长缩短、驼背,多是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骨质疏松症状除了疼痛之外,身长缩短、驼背是继腰背痛后出现的另一个骨质疏松重要临床症状之一。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患者身高可缩短5~20厘米不等,因此也将骨质疏松称为“静悄悄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状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就要属骨折了,因为患者骨骼脆而弱、骨强度又降低,所以一般在轻微外力刺激下就可以发生骨折,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会缩短患者寿命。骨质疏松骨折的好发部位通常为胸腰段椎体、桡骨远端、肱骨近端、股骨近端、踝关节等。各种骨折的发生,分别与年龄、女性绝经时间长短及骨质疏松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骨质疏松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临床症状多种多样,骨质疏松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疼痛、身长缩短、骨折等。严重骨质疏松症所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往往会导致脊柱后凸、胸廓畸形等严重症状,胸腔容量明显下降,甚至还会引起多个脏器的功能变化,其中呼吸系统的表现尤为突出。虽然临床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及紫绀等骨质疏松症状较为少见,但通过肺功能测定可发现呼吸功能受限程度。
骨质疏松症状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以髋部股骨、胸腰椎和手腕部骨折更为多见。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常为多发性,常发生于第12胸椎与第2腰椎之间。急性胸腰椎骨折可由轻微外伤引起,但有许多病例是自发性,甚至在卧床时亦可发生骨折。由骨折产生的疼痛常向侧方和前方放射,患者可有肋间神经痛或有类似心绞痛的胸骨后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状主要以腰背痛为主,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患者常常在仰卧或坐位时感到疼痛减轻,而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感到疼痛加剧。一般情况下,骨质疏松所引起的疼痛症状在日间较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