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无力是发生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常见疾病,该病在任何年龄都可能出现,尤其是10岁到35岁最为常见,女性较多。当医生评估病人是否患肌无力时,应寻找能明确疾病的原因,确定是否确实有肌无力存在及肌无力的程度。
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所导致的慢性疾病。其临床主要特征为受累的骨骼肌肉极易疲劳,一般经休息和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部分患者可恢复。肌无力的产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任何年龄均可罹病,主要以10~35岁最多见,亦有中年以上发病者。
肌无力在生活中属于较为多发的病症,发病后患者全身骨骼肌肉均可受累,但以眼外肌受累最为常见,具体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等症状,此外全身肌肉可同时受累,在疲劳后加重,休息后部分恢复,朝轻夕重。肌无力的受累肌群范围和程度变异很大。
肌无力在中医学中属“痿证”范畴,起病急缓不一,多隐袭。当肌无力病情累及到延髓肌、呼吸肌,导致机体不能维持正常通气功能,患者会进入危险状态,该阶段被称为肌无力危象,这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尽早作气管切开或鼻腔插管,放置鼻饲导管以辅助呼吸,另外还要预防肺部感染和消化道出血。
肌无力病程较长,而且很难治愈,一旦患上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与心理上的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肌无力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骼肌异常,患者易于疲劳,往往晨起时肌力较好,但是到下午或傍晚肌无力症状就会加重,大部分患者累及眼外肌,以提上睑肌最易受累及,随着病情发展可累及更多眼外肌,出出复视,最后眼球可固定,眼内肌一般不受累。
肌无力是常见慢性疾病之一,肌无力在临床上主要以早轻晚重为主要表现,患者会四肢肌群受累。当上肢受累时,两臂不能上举,因此梳头刷牙、穿衣会比较困难;当下肢受累时,首先肌无力患者出现上楼腿软,上提下肢感到疲劳,随后会逐步发展为上台阶或上公共汽车困难,或骑自行车刚开始时能上车,但没骑多远,便因肌肉无力,下车困难而跌倒,另外还有下楼时易跌,蹲下后起立困难等。
肌无力是一种不易康复的疾病,当延髓肌受累时,肌无力患者会表现为吐字不清、言语不利、运动不灵,以致食物在口腔内搅拌变得困难,讲话声音随讲话时间延长而逐渐变小,肌无力病情严重时仅有唇动听不到声音,食物吞咽困难,吃一顿饭需要很长时间,饮水容易呛咳等。
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致的常见疾病,早期大多表现为眼睑下垂。当肌无力患者面都表情肌和咀嚼肌受累时,多会表现为闭眼不紧,常见患者面无表情,这称为"面具样面容"鼓腮,吹气不能,吃东西时咀嚼无力,尤其是进于食时肌无力症状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