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常见骨病,多发于老年人,全球患骨质疏松的总人数高达2亿,其中造成骨折的患者约有130万~160万。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所后导致髋部或脊柱骨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非常高的,因此也被视为吞噬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流行病”。对于骨质疏松,预防大于治疗,重点要防止骨质进一步快速流失,保护好脆弱的骨质。
骨质疏松是一种多发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的常见骨代谢性疾病,现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在很多人眼中“人老了,骨就松了”,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骨质疏松病因主要包括不可控制因素于可控因素。其中不可控制因素主要有老龄、母系家族史、人种、女性绝经等。骨质疏松的不可控制因素包括有吸烟、过度饮酒、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咖啡及碳酸饮料、体力活动缺乏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等。所以并不是所有老人都会患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由于身体内骨组织量不断减少所致的代谢骨病变,因为早期骨质疏松大多数无明显的症状,因此也被称为“无声息的流行病”。骨质疏松隐患重重,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指标为发生了脆性骨折或骨密度低下。骨密度值通常用T-Score(T值)表示,即T值≥-1.0为正常,-2.5至-1.0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由多种原因所致的骨代谢机制异常,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骨质疏松而并发骨折的发病概率高达9%,而且呈现增高趋势。因为观念束缚有些人错认为骨质疏松其实就是缺钙,其实不然。骨质疏松不仅仅是因为钙物质的缺乏,还包含了骨结构的改变,一般老年人、产妇和绝经期的妇女患骨质疏松的几率较大。
骨质疏松一直被视为老年人的专利,但是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加上久坐办公室,缺乏日晒、运动以及喝酒、抽烟等不良因素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群。此外,人过了35岁后骨量达到最高峰值,之后就会逐渐减少,体内钙质“支出”大于“收入”,就会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骨骼健康问题。因此,补钙应该从35岁开始。
骨质疏松是一种系统性骨病,虽在各年龄时期均可发病,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有可能超过糖尿病、心血管病、肿瘤等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症。骨质疏松临床症状以腰背痛最为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骨质疏松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利”,我国目前有大量人群处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之中,轻者会影响机体功能,重者可致残甚至致死。骨质疏松高发人群主要包括绝经期后的女性及中老年人,此外拥有不良饮食习惯如酗酒、平时摄入过多咖啡因的人,也会患上骨质疏松。以上几类人群应尽快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测试,及时监测自己的骨质健康状况。
骨质疏松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类危害性疾病,主要是由骨细胞代谢出现异常引起的。对于骨质疏松治疗,人们所能想到的就是补钙,但是如果盲目补钙可能导致体内血液中钙含量过高,诱发肾结石、高血钙症、血管钙化等病,所以,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并不是简单的补钙,而应综合治疗,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