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根据外周血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将贫血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根据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将贫血分为大细胞贫血、正细胞贫血、小细胞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四类,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将贫血分为失血性,溶血性和生成不足性三类。
贫血在我国儿童的比率非常高,是一种常被家长疏忽了的常见病。1岁以下婴儿患病率为 22-31%;1- 3岁幼儿为 14- 29%;3- 6岁学龄前儿童为 7- 26%。即使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儿童的患病率也达到5%左右。但由于在患病初期以及轻度贫血时(现在大多数患儿都是轻度),从外观和行为表现上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因此而易被家长忽略。
贫血为临床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贫血并非一种独立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调查显示,我国1岁幼儿贫血的发生率高达26%~28%,现在不少母亲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就给他们停了母乳,但能提供均衡营养的辅食又没有及时跟上,于是营养在1岁左右的时候出现了"断层",使这个年龄段幼儿的贫血发生率如此之高。
贫血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是高发人群。贫血是由于缺乏造血所必需的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所引起的。贫血儿童发病原因,主要与其饮食结构不合理、挑食和偏食有关。贫血的孩子,起病缓慢,且表现症状的轻松取决于贫血的程度以及贫血的发展速度。
贫血儿童,一般来说,其面色苍白,嘴唇、指甲颜色变淡;呼吸、心率增快;食欲下降、恶心、腹胀、便秘;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等。年长的患儿还会出现头痛、头晕、眼前有黑点等情况,而患病时间长的患儿常会出现容易疲劳、毛发干枯、生长发育落后等情况。另外,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墙皮等,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智能下降等。
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或综合征,根据外周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可将贫血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贫血 儿童的诊断标准可参考血常规检查报告中血红蛋白数值,6个月到6岁血红蛋白(hgb)低于110g/L,6岁到14岁低于120g/L表示患有小儿缺铁性贫血,可以补充铁剂治疗。
贫血为妇女儿童的常见病,与肺炎、腹泻、佝偻病一起被看作是儿童的“四大疾病”。调查显示,7岁儿童的贫血发病率男孩达42.1%、女孩达44.8%,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患病率逐渐降低,但12岁的男女比例仍分别达到27%和32.9%。患贫血后,婴幼儿会出现食欲减退、烦躁、爱哭闹、体重不增等症状,学龄儿童则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下降。
贫血是幼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中缺铁性贫血是幼儿贫血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其身高、体重增长较快,血容量明显增多,对铁的需求量也较大,如不能从饮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就容易引起贫血。如果孩子有挑食、偏食、厌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时,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尤其是富含铁质、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