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造血系统的一类疾病,常见有缺铁性贫血,原幼红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1岁以下婴儿患病率为 22-31%;1- 3岁幼儿为 14- 29%;3- 6岁学龄前儿童为 7- 26%。即使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儿童的患病率也达到5%左右。长期贫血的孩子会个子矮小、体力差,智力和情绪也会受影响,因此专家提醒家长们要充分给予关注。
贫血系指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或其中二项显然低于正常而言,是一种症状,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诱发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小儿贫血的类型及发病情况受年龄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同胎儿和母体有关的贫血多发生于新生儿期;感染、造血物质缺乏及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贫血多见于婴幼儿期;慢性失血性贫血则多见于儿童期。
贫血系指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或其中二项显然低于正常的症状。小儿由于不断的生长发育,其血容量阻随体重增长而不断增加,新生成的红细胞不但要补偿每天由于衰老而破坏的部分,而且还要补充因血容量增加而需要增补的部分,所以小儿造血器官的功能显得旺盛而又紧张。但小儿造血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功能还不够完善,代偿能力低下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亦差,造血物质缺乏是小儿期尤其是婴儿期贫血的常见原因。
贫血可依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而分轻、中、重和极重四度。婴儿和儿童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随年龄的增长而不同,因此诊断小儿贫血时,要注意不同年龄组的正常值,才能正确判断是否贫血。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建议:6个月~6岁Hb<110g/L(11g/dl)、6~14岁Hb<120g /L(12g/dl)作为生活在海平面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另有报告,海拔高度每增加1000M,正常成人血红蛋白约增高4%。小儿贫血分为如下四度。
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或综合征,是指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此三项正常值国内外均有差异。因为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二者与红细胞压积不一定平行,故临床多以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作为衡量有无贫血的标准。
贫血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国内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儿童贫血发病率约为27%~40%,其中大多数为轻度贫血。 引起儿童贫血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儿童生长发育快,特别是在婴儿期,如果不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婴幼儿很容易因缺铁而发生贫血;二是儿童饮食单调,特别是偏食者易发生贫血。
贫血是由于缺乏造血所必需的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所引起的一种的营养缺乏性疾病,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是高发人群。一般来说,患有贫血的孩子,其面色苍白,嘴唇、指甲颜色变淡;呼吸、心率增快;食欲下降、恶心、腹胀、便秘;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等。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6月-3岁的孩子饮食中摄入铁困难或者青春期为生长高峰,如饮食缺乏,经血丢失等原因,易导致缺铁性贫血。一般他们看起来皮肤粘膜苍白,毛发干燥,指甲偏干,反甲,易破裂,严重会导致生长迟缓,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理解力降低,激惹,攻击性行为,智商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