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又被称为震颤麻痹,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的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首先描述了该病症状,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等。帕金森病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人们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其中60岁的发病率约为1‰,而70岁发病率达3‰~5‰,我国目前大概有170多万人患有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因为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导致多巴胺的合成减少,遏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乙酰胆碱兴奋作用相对增强引发的“震颤麻痹”。临床上特指各种原因(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感染、中毒、外伤、药物以及遗传变性等)造成的以运动迟缓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包括原发性帕金森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和遗传变性病性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之一。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病变部位主要是在人脑的中脑部位,因为该处有一群神经细胞叫黑质神经元,可以合成一种“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对大脑的运动功能进行调控。但是当这些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达80%以上时,就会导致帕金森病症状的出现。迄今为止,原发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有关。
帕金森病是目前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据统计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约1.7%,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 然而50岁以下的年轻帕金森病患者也不断被确诊发现,甚至在十几岁的青少年当中也屡见不鲜,有报道“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约占据该病总人数的10%。
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会随年龄增高而增加。多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这也说明了年龄衰老与发病发病有关。资料数据表明随年龄增长,正常成年人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会渐进性减少。但65岁以上老年人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并不高,所以,年龄老化只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性疾病,特征性的表现是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步态和姿势障碍以及运动迟缓。运动迟缓包括起动缓慢,冻结、小步、慌张步态,自发动作减少,写字过小、坐位起立困难、发音困难、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等。一般姿势不稳是晚发的症状。在病程的中晚期,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如抑郁、便秘、睡眠障碍、认知损害等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以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约70%的患者以震颤为**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精神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手部静止性震颤在行走时加重。典型的表现是频率为4~6Hz的“搓丸样”震颤。部分患者可合并姿势性震颤。
帕金森可分为继发性和症状性帕金森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常发生于其它一些神经系统疾病(脑炎、脑血管病、肿瘤等)或毒物、药物之后,临床表现除了和帕金森病相同外,多伴有原发病遗留下的表现,如癫痫、偏瘫、头痛、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言语不清、体位性低血压、痴呆等。帕金森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发病率约占全部病人的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