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人类发病率极高的疾病。我国2005年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调显示:每一百个5岁儿童中就有超过66人嘴里有龋齿,35~44岁中年人群中,这一比例上升到88.1%,而65~74岁老年人的患龋率则高达98.4%。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齿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和后两种疾病一样,龋齿也具有预防效果好、早期治疗痛苦小、损伤小、花钱少的特点。
龋病是含糖食物(特别是蔗糖)进入口腔后,在牙菌斑内经致龋菌的作用,发酵产酸,这些酸(主要是乳酸)从压面结构薄弱的地方侵入,溶解破坏牙的无机物而产生的。
龋齿的发生与年龄有关。3岁以前的幼儿,多在前牙的邻面患龋;3—5岁则多见乳磨牙的窝沟龋;8岁左右,乳磨牙的邻面龋开始增多。青少年多发恒牙窝沟龋和上前牙的邻面龋,而中老年人则多见根面龋。
色泽改变:当龋发生在牙齿的平滑面时,擦去表面的菌斑或软垢,吹干后可见病变部位表面粗糙、光泽消失,早期呈白垩色,随着外来色素(如食物、细菌代谢产物以及牙本质蛋白分解产物)的附着,病损区会出现进一步着色而呈棕黄色或黑褐色。当下方牙本质严重脱矿、着色并透过半透明的釉质反映出来时,呈现特有的“墨浸样”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