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发生于双侧肾脏肾小球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肾小球肾炎是常见的肾脏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二种。急性肾炎起病急,病程短,好发于4~14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多发生在链球菌感染之后,大部分病例2~3周前有过咽炎、扁桃体炎等前驱感染,但感染程度与是否发病之间无平行关系。
肾小球肾炎是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主要有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由于肾病隐匿性较强,肾小球肾炎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易被人忽视。临床调查显示,肾小球肾炎患者往往失去较好的治疗时机,而导致肾脏纤维化逐步进展,最终发展到肾衰竭、尿毒症,采用常规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远期预后各家报道不一,但均认为多数病例预后良好,只要及时去除病因,辅以适当的治疗,在儿童约85%~90%,在成人约60%~75%可完全恢复。约6%~18%病例遗留尿异常和(或)高血压而转为慢性肾炎,或于“临床痊愈”多年后又出现肾小球肾炎表现。
肺炎双球菌感染后肾炎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而导致的,多为轻型弥漫增殖性肾炎或局灶型肾炎。其潜伏期较短,一般临床表现除水钠潴留症状较轻外,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相似。
对肾炎的治疗宜及早进行,若新月体在70%以上,或血肌酐浓度在5mg%以上者,虽积极抢救,但肾功能恢复机会不多,然常有个案报道严重病例经血透及积极治疗好转者。在此类病人血中常有高浓度抗基底膜抗体或免疫复合物,若不清除可继续作用于肾小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此外,免疫反应激发的凝血,是刺激球囊上皮细胞增殖,形成新月体的主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