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已逐渐成为目前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全球几乎每7秒钟就会产生一个新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老年痴呆患者598万人,到2020年将达1020万人。专家呼吁,提高公众及早预防、早期诊断老年性痴呆的意识,社会应给予老年性痴呆症患者更多的关注与关爱。
老年性痴呆症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人群当中,每100人就有6人患有老年性痴呆症,而8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每100人中大约有30人患病。因为将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病)命名为纪念日,提醒大家积极预防干预老年性痴呆症,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虽然衰老不是导致老年痴呆症的直接原因,但是衰老肯定是个极大的风险因子。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而言,每增加5岁,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翻一番;等到85岁时,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接近50%了。
老年性痴呆症泛指大脑功能,特别是与智能有关的功能全面衰退到一定程度的综合征,通常包括记忆、认知、情感或人格等5项心理活动中,有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和另外3项中至少1项缺损,且影响到病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功能者。老年性痴呆症往往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但是每个人的发病年龄有所差异。
老年性痴呆症早期表现主要包括老人健忘、记性不好,但是由于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不断衰老,记忆过程会明显慢于年轻人,记住同样的内容往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很多人认为记性不好,记忆力减退是自然衰老现象。调查显示,我国将近多半的居民认为老年性痴呆就是“年龄老化的一种正常表现”。
老年性痴呆症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往往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不过每个人的发病年龄有所差异,所以50岁之前也可以患此病,但临床比较少见。通常患上老年性痴呆症后,可能导致死亡的恶性疾病,致死危险性与肿瘤、心血管病等相当,病程长达10-20年。此外还有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老人平均能生存5至15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并发症已大大减少,老年性痴呆的预期寿命在逐渐增加。
老年性痴呆症是一种获得性持久的智力功能障碍,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伴有精神活动的损害(表现为记忆、计算、思维、语言、定向力和情感障碍以及人格的改变等)、社会活动能力和自身生活能力的减退。此外,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常常存在理解困难,但对别人说话的语气非常敏感。过激的语气会令病人不安,平和的语气则让老人觉得安慰。对于病人的提问,应给予简单明了又认真的回答,不要过于繁琐,更不要敷衍了事。
老年性痴呆症一般起病较为隐蔽,因为不易被患者及其家属发现。其实老年性痴呆症导致的记忆力减退是有其特征的,如短期记忆力特别差,对刚刚发生过的事情或事物的名称很快就会忘记,但十几二十年前的事却仍记忆犹新。因此,家属平日需仔细留意家中老人的“糊涂”现象,一旦察觉到不寻常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较好治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