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与遗传、环境、细胞、病毒、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慢性关节疾病,是一种可发展疾病,任其发展后果甚为严重,多数患者前常无明显诱因可查。根据其发作特点可分为间歇发作型与急性发作型,其中间歇发作型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疼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日至数周,自行消退,间歇数日、数周后又频繁发作。
类风湿关节炎可分为急性发作型类风湿关节炎与隐袭型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型约占类风湿关节炎的8%-15%。该类型的患者关节症状和全身症状均比较严重,一般不发热,患者因疼痛常需卧床,不敢活动,持续1-2个月,通过适当治疗后均可缓解。隐袭型类风湿关节炎约占75%,主要症状为关节晨僵、肿痛,以近端指间关节尤其中指指间关节最为多见,上肢比下肢常见,多呈对称性,持续数周,可有间歇性、游走性表现,常伴低热、疲乏、无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内分泌、代谢、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索等方面有关系,初期较为隐匿,没有发热、关节局部明显炎症等症状,只是感到关节酸楚、不适以及轻微疼痛,因此不易被发现,总是让患者后知后觉。至今尚无治疗的药物,但早诊断、早治疗、早期患者大多能够获得良好的控制。
类风湿关节炎是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约为男性的3倍,属中医痹症范畴。以多关节慢性、进行性、对称性、非化脓性为主要表现,常以小关节起病,先影响关节滑膜,随后侵蚀关节软骨和骨组织,导致多关节结构的破坏、关节畸形、功能丧失、同时还可损害心、肺、肾、神经等内脏器官,导致多系统损害。
类风湿关节炎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此外,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异常的抗原抗体反应也相关,免疫遏制剂只能遏制抗原抗体反应,使它们维持在低水平而不能去除。疾病早期若没有积极正规的治疗,病情则会反复发作或进行性加重,以至出现不可逆的关节畸形,此时将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能力,甚至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家庭幸福。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患者可有3周左右的短期休息,因为长期休息会过度限制活动,关节、肌肉废用的结果将造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反而于健康不利。在慢性缓解期,患者则应加强关节功能锻炼,以保持和增进病变关节的活动功能,防止畸形和强直。
类风湿关节炎这一名词最早是在1858年由英国医生加罗德使用的,19世纪中叶之前,人们往往将类风湿关节炎与风湿关节炎混为一谈。类风湿性关节为病变的组织变化虽可因部位而略有变异,但基本变化相同。其特点主要为:①弥漫或局限性组织中的淋巴或浆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②血管炎,伴随内膜增生管腔狭小、阻塞,或管壁的纤维蛋白样坏死。③类风湿性肉芽肿形成。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处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