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俗称脚湿气、脚癣、香港脚等,中医古籍将其称作臭田螺、田螺疱、脚弱。《备急千金要方》第二十二卷《风毒脚气方》中早对该病有记载,“然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深师云:脚弱者,即其义也”。脚趾之间是脚气最常见感染部位,主要表现为皮肤起泡剥落、局部皮肤瘙痒、皮肤破损,甚至还会导致暴露的皮下组织出现肿胀与感染。
脚气多见于足距部及趾间,有时还可延至足背及踝部等部位,病情较为顽固常迁延难愈,易在公共场合进行传染。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为糜烂型脚气、水疱型脚气、角化型脚气三个类型。糜烂型脚气通常发生与第三和第四趾间,以及第四和第五趾间。患病初期患者趾间常潮湿,浸渍后会发白甚至是小水疱,脱屑后为潮红糜烂面,可继发感染。
脚气根据病变症状表现的不同一般分为糜烂型脚气、角化型脚气、水疱型脚气三个类型。角化型脚气一般多见于足跟部位,病程缓慢,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粗厚,且角化出现搔痒、脱屑等现象,容易导致皮肤皲裂。但是角化型脚气不会出现水疱及化脓症状。
脚气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极大,水疱型脚气是脚气常见类型之一。水疱型脚气好发于足缘部位,患病初期可出现壁厚饱满的小水疱,部分可融合形成周围无红晕的透明大疱,并伴有瘙痒,患者因搔抓难耐而常常忍不住抓挠,所以容易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严重并发症。
脚气在医学上又称足癣,是一种由皮肤癣菌引发的皮肤疾病。皮肤癣菌即真菌,当处于温热潮湿环境中,皮肤表皮特别是脚掌部位最容易滋生真菌并大量繁植侵入皮层,导致脚气的发生。脚气具有传染性若不及时治疗,可传染至其它部位,从而引起手癣、甲癣等病症,继发细菌感染。
脚气是足癣的俗称,因为我国香港是全球范围内脚气发病率最高的城市,因此脚气也被称为香港脚。脚部细菌是导致脚气产生的罪魁祸首,主要病原菌包括有玫瑰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可通过公用浴巾、公用拖鞋、澡堂、泳池、洗脚盆而传染,因为以上真菌会分解皮肤代谢物所以会引发恶臭的产生。
脚气是皮肤科常见病、多见病之一,约有70~80%的成人都多多少少的患有或曾患有脚气,只不过是病情程度不同而已。脚气一般多见于青壮年人群,但目前尚无根据数据表明脚气发病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不过男性的活动范围较广,所以脚气发病率稍多于女性。此外个人健康卫生状况、职业习惯、气候等也是脚气常见病因。
脚气其实就是香港脚,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极常见的皮肤病。根据症状不同可分为干脚气与湿脚气两种类型。干型脚气症状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为主,主要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 触觉痛觉减退、肌肉酸痛、行走困难。而湿型脚气与五脏六腑、经络及各器官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临床症状以四肢、内脏、全身水肿及浆液渗出为主。病程较长,病情顽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