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癣是指由花斑癣菌引发的皮肤疾病,一般是通过接触带菌者及其衣服、被褥而传染的。多见于多汗潮湿的夏季。热带、亚热带地区花斑癣发病率较高,在我国南方患该病者也较多。中医学认为,花斑癣是风湿侵肤,与气血凝滞所致,而且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此外出汗过度、健康状况不良、营养不良、慢性感染、甚至是妊娠等均可诱发该病。
花斑癣又叫汗斑,是一种由糠秕孢马拉色菌皮肤浅表感染的慢性真菌感染疾病。多发于夏秋季,皮损多见于汗腺较为丰富的部位,所以被称“汗斑”。花斑癣的主要皮肤损害为黄豆大小的圆形或类圆形斑疹,表面覆盖有淡棕褐色细薄糠状鳞屑,陈旧皮肤损害为色素减退斑,患者自觉症状并不明显,可有微痒出现。若感染后复发,治疗应彻底以求达治疗目的。
花斑癣俗称汗斑,是一种由糠批马拉色菌感染皮肤表皮角质层所引发的浅表真菌病疾病。该病无特定发病人群,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多见,遍布世界各地,但在湿度较高的热带和温带地区相对较为常见。花斑癣病程呈慢性,在冬季皮疹会逐渐减少或消失,但在夏天又可复发。
花斑癣致病菌是多为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或正圆形糠秕孢子菌。该致病菌在平时属皮肤正常腐生菌,仅仅会在如卫生条件不佳、高温高潮、导致局部多脂多汗等某些特殊情况下,寄生密度快速增加,从腐生酵母菌转化为菌丝型就可导致花斑癣的产生。不过该菌仅侵犯角质层浅层,不会引发真皮炎症反应。祖国医学认为,花斑癣是由体热、风邪及湿气侵入毛孔,毛窍闭塞所致。
花斑癣具体可分为花斑型、毛囊型、白斑型、斑片型四大类型。花斑型花斑癣皮损初期多呈淡褐色,表面发亮,后期会出现色素减退。新旧皮损混合到一起而呈花斑状。毛囊型花斑癣皮肤损害似毛囊性丘疹或斑片,鳞屑极薄。白斑型花斑癣预示疾病进入缓解阶段,此时遗留色素会暂时减退。斑片型花斑癣的皮肤损害一般为一片或数片,数量较少,但表面鳞屑较厚,色泽较深。
花斑癣皮损多发于胸背部,此外也可累及至面、臂、腹、肩及颈等处。初起损害多表现为圆形点状斑疹,围绕毛孔出现,随病情发展会逐渐增长到指甲盖大小,边缘清楚,而且可与临近损害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的斑疹。皮损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的糠秕样鳞屑,有时可多种颜色共存,形状如花斑一样。时间较久的呈浅色斑。
花斑癣属浅部真菌病,皮肤损害以边缘模糊的圆形或卵圆形斑的淡白色斑疹为主,因为皮损表面往往有众多微细鳞屑,所以可直接通过镜检找到疾病真菌。花斑癣发病部位以颈背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多见,但是在儿童病例中常见于面颊及眉间,所以容易和早期白癜风相混淆。因为白癜风在显微镜下也找不到真菌,所以可以通过此方法来鉴别两病。
花斑癣早期患者因无自觉症状,所以往往无法尽早就诊,花斑癣的传统治疗方法有很多,但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所以加强花斑癣的宣传教育尤为重要。此外大家平时还应注意增强抵抗力,受花斑癣致病菌感染后该病易复发,治疗应彻底以达治疗的目的,在疾病治愈后患者所使用的衣被也要彻底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