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病情却极为复杂严重的骨科疾病,临床一般较难治愈,而且愈后易复发。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外伤是骨髓炎病因之首,发病率高达5-23%,居骨髓炎之首。约80%的骨髓炎患者无法一次性治愈,其中40%左右患者会出现骨缺损畸形,20%会出现关节强直,5%患者病程长达10年以上,病情易发生癌变需截肢。
骨髓炎是指包括骨髓、骨膜等骨组织受到细菌感染而诱发的化脓性感染疾病,临床常按其病程的不同而分为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两大类。中医方面所指的骨髓炎为附骨疽,中医文献《内经》中将其称之为骨疽,是指骨腐肉枯,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若治疗不当,对患者危害极大,甚至会直接威胁生命。
骨髓炎是一种由感染性微生物引发的炎症。骨髓炎的主要感染途径有血源性感染、创伤性感染、蔓延发生感染。其中血源性感染是骨髓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由血源性感染途径引发的骨髓炎在临床上被称为血源性骨髓炎,发病率约占骨髓炎51%。而由刀伤、骨折等情况导致病原菌直接侵入骨组织引发的骨髓炎称为创伤性骨髓炎,发病率约占33.3%。蔓延发生感染骨髓炎较为少见,约占15%左右。
骨髓炎发病初期可能只是局部感染,但是若没有重视治疗,没有不及时治疗的话,仅仅几周甚至是几天的时间就可能发展成为重度骨髓炎,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危,特别是对婴幼儿而言,可引发败血症等严重病症,死亡病例也很多见。骨髓炎目前在我国依然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难治性疾病。
骨髓炎临床分类众多,不能一概而论。临床上可分为硬化性骨髓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创伤后骨髓炎、局限性骨脓肿五大类。其中硬化性骨髓炎主要表现为一段骨干或整个骨干的进行性炎性改变。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身体感染灶进入化脓菌由血流传播而引起的炎症,其病理特点为骨质破坏、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
骨髓炎为指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膜所致的炎症性疾病,好发于椎骨。骨髓炎患者常常会出现局限性骨痛、发热等症状。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检查几乎总是在增高。通过X线检查无法得到明确诊断结果,而通过CT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骨及椎旁脓肿的形成,但无法区别感染类型,必要时需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进行确诊。
骨髓炎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骨科疾病。临床常见多年不愈病例,极大地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劳动能力。根据病程不同骨髓炎可分为急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两大类。急性骨髓炎起病时常伴有高热、局部疼痛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将转为慢性骨髓炎,导致溃破、流浓、空洞形成,重症患者不得不采取截肢保命应急。
骨髓炎治疗不当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如骨畸形、关节强直,甚至是癌变。骨畸形主要是因为骨骺受炎症的刺激,影响肢体发育,导致患肢过度生长变长,骨骺板受到破坏,使关节呈内翻或外翻畸形。当炎症感染扩散至关节内,患者关节软骨面会遭受破坏,使得关节呈现纤维性或骨性强直。骨髓炎癌变常见为鳞状上皮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