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病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主要受机体、菌体、医源性三方面的影响。对于不同受累器官及发病阶段不同,白色念珠菌病的组织病理改变可呈炎症性,如皮肤、肺;化脓性,如肾、肺、脑。此外,发生与特殊脏器和组织的白色念珠菌病还可有特殊表现,如食道受累可导致溃疡出现,心瓣膜受累可表现为增殖性改变。
白色念珠菌病是一种主要由白假丝酵母菌引发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真菌病,同时也是艾滋病症状之一。随着近年来大剂量激素、抗生素、免疫遏制剂等的应用,以及器官移植术的快速开展,白色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也渐趋增高,严重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后果。
白色念珠菌病是常见口腔感染性疾病。白色念珠菌又称白假丝酵母菌,广泛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中,通常在正常机体中存在的数量较少而不会引起疾病。条件致病性真菌是白色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因,在81种念珠菌其中有11种对人有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为比较常见致病菌之一。
白色念珠菌病是常见真菌病,该病原菌不仅会侵犯皮肤和粘膜,而且能累及内脏,危害很大。白念珠菌感染首先会粘附在宿主的上皮细胞之上,然后在白念珠菌致病病菌影响下形成感染灶。若患者阴道/阴茎内环境发生改变、机体抵抗力/免疫力有所降低时,念珠菌会大量繁殖发展为菌丝型,所以白色念珠菌病常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等。
白色念珠菌病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可分皮肤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内脏念珠菌病、生殖器念珠菌病等几种类型。皮肤白色念珠菌病好发于如臂沟、腹股沟、腋窝等皮肤皱褶部位。临床主要表现为糜烂红斑及有浸渍发白的膜状鳞屑,边界一般较清楚,周围可见红色的丘疹、水疱以及脓疱。多见于肥胖、糖尿病患者。
白色念珠菌病病菌可作用于各种粘膜,如口腔粘膜,可以发生口腔里面如舌、口底、软膀等任何部位。白色念珠菌病发病初期,患者的口腔粘膜会变得红肿,随着病情不断加重,红肿范围扩大,继而出现白色丝绒状白色斑点,形状各异,病情严重者伴有口腔溃疡以及口臭。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可破坏口腔组织,导致炎症出现,引发淋巴肿大等症状。
白色念珠菌病还会发生于生殖器,可通过性生活进行感染传播,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性传播疾病当中,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生殖器白色念珠菌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瘙痒以及灼热感,发病初期症状较轻后期往往不耐受,患者的阴道粘膜逐渐出现水肿、白色凝乳状或片块状的膜样物附着,可见糜烂或浅溃疡,呈水样或脓样的白带。
白色念珠菌病与艾滋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多数艾滋病患者都会出现某些口腔类疾病,其中白色念珠菌病是艾滋病比较典型症状之一。感染艾滋病之后,患者集体抵抗力也会逐渐下降而无法抵抗病毒及细菌入侵,从而给白色念珠菌病提供感染的有利机会。但是白色念珠菌病不等于艾滋病。在出现该病症状之后,建议患者尽早进行艾滋病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