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特异性和非特异感染所致的急慢性炎症,从而引起的全身或局部症状。前列腺炎可分为非特异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特发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又称前列腺病),特异性前列腺炎(由淋球菌、结核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其它病原体(如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的前列腺炎、前列腺充血和前列腺痛。
前列腺炎症状表现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其中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症状表现为,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不适或灼热,排尿后和便后常有白色分泌物自尿道口流出,有时可有血精,会阴部疼痛,性功能障碍,精神神经症状,前列腺呈饱满,增大,质软,轻度压痛,病程长者,前列腺缩小,变硬,表面不完整,有小硬结。
在细菌性前列腺炎中致病微生物与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致病菌相似,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杆菌(大肠杆菌),少数是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引起感染的机会不多,一定厌氧菌很少引起前列腺感染,革兰阳性菌在病因学中的作用尚有争论,大多数研究者同意肠球菌引起慢性前列腺炎,然而其他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属,链球菌,细球菌,类白喉对前列腺炎的致病作用。
前列腺炎的病因多种多样,不同的前列腺炎类型其病因不一,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发病中感染因素占主导地位,在非细菌性前列腺和前列腺痛的发病中,感染因素可能是一诱发或初始作用因素,而非感染性因素可能占主导作用。而细菌性前列腺炎可能因为细菌感染后的尿液逆行或反流感染,感染的尿液可经开口于后尿道的前列腺导管入侵,尿液流入前列腺比较常见,而且肯定在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致病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发现前列腺炎的发病率年轻的男性高于老年男性,最近有人发现前列腺炎可见于20岁前的少年,但也有研究发现高龄患者多于年轻者很可能是由于高龄者有前列腺肥大症,两者症状相似性而被误诊所致。并且性生活不正常,性生活过频,性交被迫中断,或过多的手淫,都可使前列腺不正常充血,但性生活过度遏制,也会产生长时间被压抑的兴奋,造成被动充血,造成严重损害。
前列腺炎的致病菌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主,约占80%,其次为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肠杆菌,假单胞菌属,沙雷菌,革兰阳性菌除肠球菌外很少致病,此外,淋球菌,结核菌,真菌,滴虫亦可导致相关的前列腺炎,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等,对前列腺炎的致病作用目前尚有争议,淋菌性前列腺炎发病近年有逐渐增加趋势。
前列腺液检查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在显微镜高倍视野中超过10个,卵磷脂小体减少,可诊断为前列腺炎,如果同时作细菌培养,可以对慢性前列腺炎做出明确诊断和分类,如前列腺炎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则诊断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反之,则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这种男性常见病与多发病,由于目前对它发病的原因还了解的不是十分清楚,再加上它比较特殊的解剖结构以及多发生于性活动频繁的人群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对它的治疗不是很容易。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前列腺炎的患者多次医治,都不能治疗的局面。事实上,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许多方法在治疗前列腺炎出都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只要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医生密切配合,是可以治愈前列腺炎,开始新生活的。
前列腺炎的常用治疗方法是抗生素治疗。抗生素药物自血浆弥散入前列腺液,大部分对引起尿路感染的革兰氏阳性杆菌是有效的,但由于不能穿越前列腺上皮的脂膜而进入前列腺腺泡中达到治疗作用,所以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
前列腺炎的物理疗法是借助于声、光、电、热、水等各种物理因素,对机体组织器官和致病因子发生作用,以调节机体本身的内因,来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物理疗法主要是利用所产生的热力作用,使深部组织充血,改善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组织的滋养,加速炎性产物的吸收清除,有利于炎症的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