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搐,通常抽搐仅限于一侧面部,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该病多为中年以后起病,青少年少见,女性多于男性。左侧稍多于右侧,双侧者极少。开始发病时,多为眼角跳动,即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渐缓慢地扩展至一侧面部的所有肌肉,重者可累及颈肩肌肉。
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的轻度疼痛(称为抽搐痛),个别病人还可伴有头痛、病侧耳鸣、耳聋。神经系统检查除见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外,多无其他的阳性体征发现。部分病人由于长期抽搐可出现病侧面肌无力、萎缩及舌前2/3味觉丧失。本病为进展缓慢的疾病,一般不会自行好转或自愈。如不治疗,部分病人于病程晚期患侧面肌麻痹,抽搐自行停止。
面肌痉挛又称为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的病症。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起病多从眼角抽动开始,然后涉及到同侧口角,严重者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连带颈部肌肉抽动。症状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
典型抽搐状态,不伴其他阳性神经体征,一般诊断不难。应常规进行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乳突、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以排除乳突及颅骨疾患。用电刺激患侧眶上神经,患侧眼轮匝肌及其他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同步发生收缩是其特点。正常者或其他疾病刺激单侧眶上神经,仅引起单侧眶上神经支配的眼轮匝肌收缩。
面神经出桥脑根处(REZ)被走行的小动脉压迫,是构成面肌痉挛的主要诱因,这些血管有小脑前下和后下动脉,也有曲张的粗大静脉。人到中年以后,这些正常和神经交叉压迫的血管开始硬化,血压升高,长期压迫神经可引起脱髓鞘变性,使神经轴索间发生串电现象,兴奋由传出而变成传入,可有大量异常电位蓄积和发放,可引起面肌痉挛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