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做人工流产手术会使子宫腔内压力改变,子宫收缩,很难避免子宫内膜碎片和血液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近年来剖腹产手术增多,也增加了将子宫内膜种植在子宫肌壁、盆腔、腹壁等部位的机会。未严格掌握放置宫内节育器的规定及术后并发症处理不及时,均可增加经血逆流、子宫内膜种植的可能性。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痛经"、"不孕"、"症瘕"及"月经不调"范畴,胞宫藏泻功能的生理表现为:平时藏而不泻,月经期泻而不藏,定时将经血排出体外。若心情抑郁、劳伤气血、房事不节或手术创伤等,导致冲任损伤,胞宫藏泻功能异常,月经期经血虽有所泻,但部分经血不循常而逆行,以致"离经之血"蓄积体内而成瘀血。瘀血阻滞不去,新血无以归经,则产生疼痛。瘀血为本病之病理产物,又为本病之病因病机。"瘀"是产生内膜异位的关健。妇科副主任医师李桂宅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内膜异位症患者除了有血瘀表现外,较多患者出现经期发热,口干便秘,舌质红等,而且大部分患者病程较长,瘀入化热,瘀热互阻,冲任失调。故在气滞血瘀基础上提出不瘀久化热,邪热内蕴理论,治疗上除了活血化瘀外,加用清热通络之品,使临术疗效有所提高,复发率下降,充分发挥了中药治疗内膜异位症的优势。
子宫内膜是指构成哺乳类子宫内壁的一层。对动情素和孕激素都起反应,因此可随着性周期(发情周期、月经周期)发生显著的变化。
子宫内膜分为致密层、海绵层和基底层3层。内膜表面2/3为致密层和海绵层统称功能层,受卵巢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变化而脱落。基底层为靠近子宫肌层的1/3内膜,不受卵巢性激素影响,不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子宫内膜产生PCD的机制尚不清楚,但与卵巢甾体激素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体作为一种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factor)调节与雌孕激素有关的基因表达,从而使内膜发生增生和分泌变化。同时,子宫合成的一些多肽类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如EGF、PDGF、和IGF—1、IGF—2 等,可能是雌激素发生效应的介质,促进细胞的增生和分化。最近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发现,人的子宫早在胚胎期就产生细胞死亡遏制因子,如BCL—2。成年人子宫内膜BCL—2的表达主要在间质细胞中,且成周期性变化,增生晚期达高峰,分泌早期降低,分泌晚期和月经期消失。因此推测分泌晚期和月经期BCL— 2的消失与内膜细胞的死亡和月经的发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