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由特异性传染源,包括特殊菌种 (霉菌、结核、梅毒、雅司、伤寒等)及原虫类 (囊虫等)等感染,并在骨关节组织内引起较为特定的病理生理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其中以结核性腰椎病占大多数,由于前几年人们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忽视,造就了目前结核感染性疾患死灰复燃的局面。同样梅毒等疾病 的死灰复燃,也增加了诊断治疗腰椎病的难度。当然,这也提醒了医务工作者在医疗中预防宣教的重要性,只有全面提高群众的抗病防病、自我保护的意识,才能真正减少乃至消灭该类疾病的发生。
另外还要提到病毒感染 (如:带状疱疹等)所致的腰椎病,此类疾患多发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多可因劳累、受凉或其他疾病久治不愈及老年患者等情况下感染,其发病不具有典型病毒感染的特征,并不一定出现特征性的皮疹等表现,易与其他疾患相混淆。近年来因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而发病的病例亦有所增加,故宜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以免误诊、漏诊。
即泛指各类化脓性细菌 (如革兰氏阴性及阳性球菌、杆菌等)对腰椎的侵犯,并形成局部化脓性感染灶,进而对周围组织产生物理、化学性刺激,引致各种生理病理免疫学反应。其中包括血源性继发感染、盆腔内炎症蔓延及局部手术操作后的继发感染等。
椎间盘组织承受人体躯干及上肢的重量,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劳损较其他组织为重。腰椎间盘经有少量血液供应,营养极为有限,从而极易退变。研究证明,接近20岁的椎间盘已经有退变,20-30岁间有的已经明显退变,纤维环出现了裂痕。而30岁以上的椎间盘均有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纤维环出现网状变性和玻璃样变,失去原来的层次和韧性,产生不同裂痕,继而完全破裂。
椎间盘髓核是富含水分、有小分子弹性粘糖蛋白的组织,内含软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幼年是含水量可达80%以上,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时可达 70%,椎间盘含水量的多少决定了其内在压力水平和弹性状态。髓核的退变多在骨关节和纤维环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在腰椎负荷量加大的时候,椎间隙压力增高而椎间盘变性加速,纤维环的裂隙加深,变性的髓核沿着裂隙而突向边缘,这形成了腰椎间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