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常见于久病虚弱且长期应用抗生素或激素等药物的婴幼儿及成年人,因此,为了预防本病的发生,必须注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药物,并且应加强口腔护理,增加营养。对于萎缩型及增生型病变者应定期复查,密切观察病损的变化,必要时进行组织病理活检,若病变发生癌变应及时行治疗性手术治疗。另外,口腔念珠菌感染常常是HIV感染的最初表现。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应与急性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鉴别。膜性口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球菌感染引起,儿童和老年人易罹患,可发生于口腔粘膜任何部位,患区充血水肿明显,大量纤维蛋白原从血管内渗出,凝结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表面光滑致密,略高出于粘膜面。假膜易被拭去,遗留糜烂面而有渗血。区域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全身反应。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可确定主要的病原菌。
白色念珠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目前认为最可靠的是在玉米培养基上形成厚壁孢子,而最简单的方法是标本直接镜检。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是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遏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而使内脏、皮肤、粘膜被真菌感染者日益增多,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Gruby(1842)从口疮患者的病变处分离出酵母样菌;Berkhont(1923)确认此种菌属于隐球菌科的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鹅口疮(雪口病)是最常见的口腔念珠菌病。
念珠菌性口炎(candidal stomatitis)(1)急性假膜型(雪口病):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新生婴儿最多见,发生率为4%,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