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常与年龄、性别、种族有关,而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狭窄、肥胖、短暂脑供血不足等因素易诱发中风。中风不是一种病,它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或俗称,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其中前两种属于出血性中风,后4种属于缺血性中风。
中风的主要侵袭对象是中老年人,临床资料显示,中风发病55岁以后每10年增加一倍,但这并不能说明中风对于年轻人就无碍。事实上,年轻人同样可遭受其害,而且近年来该病还不断“年轻化”,甚至儿童亦可患中风。年轻人中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以及高盐、高脂肪的饮食习惯等。因此,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年轻人拒中风于门外的关键。
高血压伴有动脉硬化的病人易患出血性中风,但血压过低时,血管不能正常扩张,血液循环就会减少,导致脑血管发生痉挛,脑组织缺血、缺氧。此外,血压过低,还可能造成血液中的血小板、胆固醇与纤维蛋白沉积,使血液黏度升高,形成血栓而发生脑血管病,医学上称为脑梗死,这就是血压不高或者血压低的人也会得中风的原因。
中风很容易复发,复发率高达25%,而且还有多次复发者。这是因为所谓中风治愈仅仅是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某些中风事实上是一些内科疾病的合并症,只有将这些内科疾病有效控制,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肾脏疾病等,才能减少中风再发。
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单从症状和体征上来鉴别,有时确有其难处,但新近应用头部CT等先进仪器的检查,已为确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治疗也更加确切,更有针对性。在内科治疗上,脑缺血性疾病主要是采用扩张血管、疏通微循环、活血化瘀及抗凝血药物等;而出血性脑血管病则多应用脱水、止血、降低血压等药物。如果将治疗脑缺血病的药物误用于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身上,不但徒劳无益,反而会雪上加霜。两者在外科治疗上两者也有所不同。对脑出血主要是清除血肿,切除出血的病因(如摘除出血的动脉瘤)若脑水肿严重时,则手术减压。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要把堵塞了的脑血管想办法疏通,或用手术作血管搭桥,重新建立供血管道,以滋养“干扰”的脑子,恢复脑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