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改善关节功能和预后。应强调早期治疗、联合用药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和其他治疗等。一般治疗强调患者教育及整体和规范治疗的理念。适当的休息、理疗、体疗、外用药、正确的关节活动和肌肉锻炼等对于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2~4,提示性激素可能参与发病。另外,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怀孕期内病情可减轻,分娩后1~3个月易复发,提示孕激素水平下降或雌-孕激素失调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有关。
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滑膜炎,表现为滑膜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改变可分为炎症期、血管翳形成期和纤维化期。血管翳形成是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的重要病理特征,在类风湿关节炎软骨和骨破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关节外表现的主要病理基础为血管炎。
类风关属中医的“痹症”范畴,其临床特征则与“历节病”、“白虎历节风”较为相似。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历节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已有较系统的论述。其中所载桂枝芍药汤、乌头汤、越婢加术汤等方因其疗效显著,至今仍被沿用。继后,在唐代《千金方》、明代《普济方》、清代《张氏医通》等著作中,对本病关节晚期变形的特点均有形象的描述,并收载了治疗历节病的各类药物处方及针灸、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
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胆囊炎、中耳炎、肾盂炎、附件炎、阑尾炎、龋齿、牙周炎、齿槽脓肿和化脓,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结核病、痢疾、肝炎等均可诱发类风湿病或加重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