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结肠镜:目前诊断大肠粘膜病变的较好选择,它是通过安装于肠镜前端的电子摄像探头将结肠粘膜的图像传输于电子计算机处理中心,后显示于监视器屏幕上,可观察到大肠粘膜的微小变化。如癌、息肉、溃疡、糜烂、出血、色素沉着、血管曲张和扩张、充血、水肿等,其图像清晰、逼真。电子结肠镜还可以通过肠镜的器械通道送入活检钳取得米粒大小的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化验或其它特殊染色,对粘膜病变的性质进行组织学定性,如炎症程度、癌的分化程度等进一步分级,有利于了解病变的轻重,指导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或判断治疗效果。通过肠镜器械通道还可对结肠一些疾病或病变如息肉、出血、异物等进行内镜下治疗。
结肠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现便血,但不少人会把大便出血误以为是痔疮的症状,结果耽误了较好治疗时机。痔疮引发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而且在平时并不会出血。但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杂在便中间。
结肠息肉指的是隆起于结肠黏膜表皮,向腔内突起的赘生物。息肉的大小不等,多数结肠息肉患者早期临床症状轻微或者没有症状,往往是常规结肠镜或者钡灌肠检查时偶然发现的。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病变,结肠息肉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有关。这是结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刺激因素。
大肠癌已成为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更引人关注的是,这种过去专属于中老年人的癌症,已悄悄“盯”上了30多岁的年轻人。但是泉州博仕肛肠医院的肛肠专家田卫东指出,如果能够早期防治结肠息肉,完全可以避免大肠癌的发生。
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有关。通常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腺瘤大于2cm,癌变率就大于50%。专家指出息肉体积较大;不带蒂的息肉;息肉呈多发性;息肉形态扁平,或者呈现分叶状的四类状态的息肉癌变可能性较大。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结肠息肉,一旦发现,患者都不可掉以轻心,应采取治疗措施,或者定期复查,密切注意病变动态。